首页 > 精彩资讯 > 初一走亲戚对谁不好 民间习俗逐渐形成

初一走亲戚对谁不好 民间习俗逐渐形成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2-08 09:06:00

春节是 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无论他们在哪里,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家团聚。不能回家的人也必须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新年,在电话中谈论今年的近况和得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有许多习俗和习俗在春节期间已经约定俗成,包括一年中的第一天亲戚不能离开的说法。

【初一不能走亲戚有什么说法】

初一不走亲戚

民间有初一不能走亲戚的说法,不过没有科学的阐述,初一不能走亲戚的说法还是民间慢慢形成的习俗。有句俗语叫“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古时分的人普遍认为初一和十五走亲戚是件不吉利的事情,主人家会认为这人是来躲避灾祸了,然而亲戚过来,主人家又不好意不让进门,但心里难免会不舒服,工夫久了,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不去走亲戚,逐渐成了一种习俗,也是为了不给人添堵。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

大年初一是什么

大年初一指的是农历(阴历)的第一天,曾用名“元旦”,但在俗称为“过年”。在《五烛宝典》中,隋代杜台卿记录这一天的说法:“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为开始的意思,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季的第一天,更是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过年走亲戚三禁忌

过年走亲戚拜年有不少注意的地方,有三点是必须记得。首先拜年的时分家中长辈不要出门,在家里等着晚辈过来拜年,因为家中有长辈坐镇可以镇住不吉利的东西;第二是不能讨债要钱,毕竟的过年,都是要迎接喜气的,讨债这件事很让人讨厌,所以要债要钱最好在过年前都处理完,或许等过年后再提;第三点是过年的时分嘴巴要甜,即使不擅长口才也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过年就是为了赶走霉运,讨个新年吉利,逢人说声新年好,或是大吉大利,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不仅有个好彩头,也营造了一种喜庆和乐的氛围。

【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事项,是什么原因导致民俗的形成呢?一起和我来看看民俗形成的原因吧!

民俗形成的原因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损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的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民俗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信仰崇拜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民俗的分类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别指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彩,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下列两种:一种是纲目式的,按照逻辑以大纲统属细目;一种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类,不管类与类之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英国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法国的山狄夫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

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2)生存之方法(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精神生活:(1)方言,(2)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zhengzhi 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机构不知道的团队)

两个分类是纲目式的,便于突出民俗事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民俗分类框架的系统性。另一种分类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民俗学文献录》中把民俗分为18类:(1)乡村;(2)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5)技艺与一般艺术(如染织、雕刻等);(6)人民心理现象;(7)惯习及其原物(如首饰等);(8)饮料及食物;(9)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10)民族法律;(11)信仰(神话、崇拜等);(12)家庭医药;(13)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14)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15)民间戏剧;(16)历法历书等;(17)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18)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

民俗学界的两种分类。乌丙安在《 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 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后者如刘兆元所撰《海州民俗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初一走亲戚对谁不好 民间习俗逐渐形成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过端午节时候,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的节日,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的日子。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的时候跳江自尽,人们也把这一天当作屈原的纪念日。

端午节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民间习俗:

一、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害怕水里的鱼会啃食屈原的身体,于是就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里。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习俗。

二、赛龙舟

在祭龙的仪式中,逐渐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一个重要的祭祀仪式。龙舟的形成要比屈原还要早,在屈原之前人们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了。

三、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端午节之后蚊虫开始多了起来,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把艾草挂在自家的门上防蚊虫。这种习俗也是象征着祛病辟邪,艾草有特殊的香味,人们挂上艾草也是希望全家可以无灾无病。

四、放纸鸢

在这一天也有放纸鸢的习俗,主要是小孩子的活动。

五、洗草药水

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汉时期,采集很多草药熬水擦洗身体可以祛病消灾,成年男子很多也会到河边或海边冲凉,主要意义就是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六、拴五色绳

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和脚腕上拴上五彩的绳子用来驱邪保平安,有些地方是在七夕的时候才解下来烧掉,有些地方则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解下来扔到雨中,象征着把疾病都冲走。

七、避五毒

原来的时候端午在北方人心里是毒日,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也会在这个时候出来伤人,北方人会在家里贴上五毒图,然后用红纸印画五毒,再用五根针扎到五毒身上,让五毒不能作乱。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还会喝雄黄酒、采药、制凉茶,有的地方也会祭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