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日子 纪念桓景赶走瘟疫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日子 纪念桓景赶走瘟疫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2-26 17:26:00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沉淀。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不胜枚举。传统节日是见证者之一。不同的节日传说和起源更是不胜枚举。基本上,大多数节日都有关于节日起源的传说。

【重阳节纪念谁的节日】

width:420px;height:280px;"/>

重阳节的传说

有些节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也有很多都习俗,其中一个就是要吃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在九月,正是一年中的金秋季节,这时分也是菊花怒放的季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风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根据民间传说,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这个人的,因为他曾经“剑斩瘟魔”,为民造福,所以人们一直纪念他。

一、传说中的桓景暂瘟魔

  相传,古时候在汝南一带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百姓受尽折磨。汝南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的父母被一场瘟疫夺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桓景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魔。于是,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四处访师寻道。他访遍各地的名山,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路途遥远和艰险,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留下了他,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之法,让桓景骑着一只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了家乡,依照仙长的话,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瘟魔出现了。桓景叮嘱大家拿好茱萸叶和菊花酒,不要走动。瘟魔张牙舞爪地在山下狂奔,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夏然止步。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向瘟魔刺去,将它刺死。

  为了纪念桓景,此后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便登高远眺、插茱萸、饮菊花酒,人们传言如此可以免灾避祸。后来,这些习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二、重阳节的由来及其演变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与《易经》有关,是不无道理的。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九日是个吉利日子,很早便有逢此日摆宴庆贺的习俗。九在十个数字中又是最大数,“九九”与“久久”同音,九九重阳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过重阳节,传说最初始于汉朝宫廷。据说,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摆盛宴,以求长寿。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了重阳登高饮宴之事:“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登高、饮酒、赏菊成了上层社会于重阳日的固定活动。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日子 纪念桓景赶走瘟疫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除了登高、饮酒、赏菊外,又添了插茱萸的活动。王维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至宋代民间过重阳之风俗更盛。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不少反映了民间庆重阳的情况。

  明清时期,九月重阳节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喝菊花酒以庆贺,连皇帝都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各地方的庆祝活动更多、更为隆重。

  今天,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