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来和寓意 这天有什么寓意
现在不少的小孩子都是只知道这个节日的名称,但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以及他们的背后寓意是什么,这就对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比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所以小孩子需要多多了解每个节日的背后寓意才行。
【元旦的起源来历和意义】
元旦的由来
我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展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元旦”一词,是我国古代的“土产”。我国早就就有过“年”的习俗。
“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展现了被简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的时候产生了“夏历”,就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我国人民社会科学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寓意
1、我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
2、西历公元纪年法传入我国后,民国时期以西历元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我国人民社会科学协商会议决议确立以西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旧历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茗》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通常叫“正月初一”。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有哪些节日寓意?】
二月二这一天的节日寓意是要吃猪头肉,还要剪头发,个别的地方还要吃卷饼。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还要举行祭祀活动。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被称之为“龙抬头”,因为接下来就要进入春耕时节了,人们都希望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因此二月二,也成为了人们进行祈福的日子。龙抬头,也被称作”剃龙头”。在正月里,人们即使头发长了,也不剪发,一定要等到二月二这一天,去理发店排长队进行剪头,只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能从头开始,新年新气象。在东北这面,人们在二月二这一天的必须要吃的就是猪头肉。个别的地方还有吃卷饼这个习俗,为了是祈求粮食能够丰收。
或者是吃龙须面,只要和龙头相关的,就可以,都是象征着节日最好的寓意。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二月初二这一天要举行祭祀活动,敬龙祈求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家财万贯。在我国山东的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撒灰引龙”这样极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自家房屋周围撒灰,一方面寓意着把祥龙请到家中,另一方面草木灰可以熏死害虫。
所有的这些风俗习惯,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是这个二月二节日寓意的由来。过了二月二,人们就会觉得这个春节是过完了。之后人们就要开始准备春耕播种繁忙的劳作了。新年伊始,人们也都喜欢讨个好彩头,万事开头顺,之后一切都会顺顺利利,也许这就是人们喜欢在二月二这一天进行理发的意义,不仅为了和节日的寓意相符合,也为了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