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法 人生三件法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往往有着很多曲折以及困难的时候,经历过困难就可以成功。那么,本期了解有三难是哪三难。
【佛说人生有三难:人身】
其一:人身难得。这很好理解,人都在三界中轮回,但在轮回中能修得人形,那可是百年千年才可能的,因为业力轮报的关系,在轮回中要得人身那是很难的,得偿还很多很多才可能修得人身。
这是从业力轮报的角度说的“人身难得”。从修炼角度来讲呢,动物不准修炼,只有人才能修炼,这是宇宙的法理。因为动物不具有人的本性,所以修成一定是“魔”,所以三百年一小劫五百年一大劫要杀它的,动物不准修成,修也不准修高。从这个角度讲,《白蛇传》中“法海”其实是在维护宇宙的法。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人身难得”。其二:真法难闻。
师父讲:“在较高境界当中,生命存在的也很简单,思想也是很简单清净的,不过智慧极大。那么往下来呢,就会展现同终生命的两样性。再往下来呢它就变成了两种不同的物质因素。因为宇宙天体很大,再往下来的时候渐渐的两种不同物质就展现了对立性。
再往下来呢,两种不同对立性物质它的不同特性就越来越明显,就展现了正负生命的存在形式。到了再往下有了佛(法王)也有了魔(魔王),同时展现了多种对立因素,如阴阳、太极等。再往下来就生化出来相生相克的理,两种不同物质的矛盾性也就越来越大。”由于物质构成的中就有两种对立的物质,所以万物体现既有佛性也有魔性,这就是为什么佛教中讲“众生皆佛”的原因,其实真正说的是“众生皆有佛性”。
既然在世间有相生相克的理,所以表现上就是传正法的时候一定就有邪法在传,释迦佛传法是有其他的七种宗教在传,势力最大的是婆罗门教。老子传法是也有诸子百家的展现的干扰,这就是师父讲的:“人世浑浑,珠目相混。如来下世必悄悄然。传法时,必有邪门干扰。道魔同传,同在一世,真真假假重在悟。
何以分辨,必有上士。果然有缘能悟者,俩俩相继而来,入道得法。识正邪,得真经,轻其身,丰其慧,充其心,乘法船悠悠。善哉!奋力精进,直至圆满。
混世难悟之人,为钱而生,为势而毙,为蝇头小利而乐而忧,苦苦相斗,造业终生。其人若听其法必笑之,口出信仰崇拜二字,心中必难解难信,此等人为下士,难度也。业大已封其身,闭其智,本性无存。
”,相生相克的理让“真法”和“邪法”鱼目混杂,就看你进哪个门。所以“真法”其实是很难闻的,而唯有真法才可能把你度圆满。2500年前,释迦佛传法的对象其实是从原始社会刚脱胎出来的最淳朴的道德高尚的人,他针对当时人们的根基传了“罗汉法”,也就是寻求个人解脱,其实释迦佛本身有更高深**,他也可以不走涅盘的路,只是未传而已。因为宇宙有“成住坏灭”的规律,所以人类的道德也遵循宇宙的规律会从道德高尚逐渐下滑以致道德的彻底沦丧。
【人生三件法宝:上进,知止,守正】
“上”“止”“正”简单的三个字,细品却回味无穷,寓意深刻。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在我看来“上”“止”“正”代表了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青年、中年、老年。
“上”者上进,代表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它是装备头脑,锐意进取的黄金时代。
上进,不难理解,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课注意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上进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年轻的生命活力四射地追求,是我们人生最初阶段的积累,也是不断做加法的阶段。
我们学习各种知识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广交朋友,对世界充满新奇与渴望,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并相信生命有无限可能。
我们就像是仰望这个五彩斑斓世界、充满渴望与好奇的赤子,义无反顾,废寝忘食地吸允着诸多的营养,所谓技不压身,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
“止”者知止,当是人生的中年阶段,“知止而后定”体会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当有了一定的学识,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
“上”字加一|变成了“止”,告诫我们,“止”者知止。
这个“止”是适可而止,是去繁就简,是保持中庸稳定。
以前很不喜欢“中庸”这个词,觉得它是老朽、守旧的代名词。
年龄渐长,渐渐悟道:中庸,是一种境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实难为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得了。
做好事不去追求名利,做坏事不去触犯刑法,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想要什么都做,那么最终将什么也做不成。
So,我们就要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
做自己擅长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
这个阶段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有所取舍,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精简、淡然、通透而快乐。
“正”者守正,不仅代表人生进入老年阶段,要捍卫一生的名誉,也是人生各个阶段都要践行的人生信条。
《孟子·公孙丑上》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词源上说,浩然是盛大的样子,正气是刚正之气,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的精神。
不言而喻,我们说的“守正”也是守的这种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是孟子提出的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并说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勾引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由此可见,“上进”与“知止”是具体的外在表现,“守正”则是抽象的内在精神。
从“上进”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到“知止”懂得把握尺度的恰如其分,再到“守正”一如既往的坚守,人生可谓完美。
由“上进”到“知止”一张一弛,一进一退,展现出人生道路上进退得失的平衡之法,而“恪守正道”的守正精神则是进一步深入到我们为人处事的价值观。
“上”“止”“正”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从业等具体生活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