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几月几日 关于立冬的知识
到了传统的节日,人们印象中都是过年或许端午、中秋这类节令,其实二十四节气也在这个范畴之中,形象地反应了季节的变化情况,而且还会伴随着独特的饮食习惯。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冬天的第一个时令,看看都有哪些特征。
【立冬是农历几月几日】
由于该节气的日期并不固定,从而都要对照日历上具体的时间,以今年为例是公历的11月7日,即农历的十月初三。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昼短夜长,人们应该保持早睡晚起的好习惯。
此时冷空气频繁南下,所以气温一直呈现下降趋势,防寒保暖成了重要的工作。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相关于冬至的记载了,皇帝会率领群臣去郊外迎接冬天,并赐予冬衣,届时举办隆重的迎冬典礼。在古籍中这么写道:“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意为开始,而冬,就不单单是冬日那么简单了,还指万物潜藏,收获的粮食存入仓库,小动物开始冬眠。而且还用三候来形容此阶段的变化:“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讲的是河面结冰,土壤冻结,野鸟往南飞过冬,所以很多耕地也停止了劳作,为来年春天做准备。
①到了立冬,降水明显减少,除了农事生产要注意防旱灌溉,人们也要注意吃一些蔬菜来防止秋燥,比如胡萝卜、海带、菠菜、莲藕等等。
②不宜穿得太过单薄,虽然南方到了深秋依旧穿短袖,但早晚出门要记得带外套,由于昼夜温差大,小心着凉感冒。
③注意按时锻炼,天气冷了很多人会中断跑步等活动,其实要坚持下去,才能增强免疫力,然后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关于立冬的小知识有哪些立冬小知识介绍】
1、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自太阳黄经到达225°时始。
2、历书中说:“斗指西北维为立冬。
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3、如果按气候学上以下半年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而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地区于10月下旬也已是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但不管怎样,立冬过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盈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十分宜人。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4、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此节气期间应注意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保暖防寒。
【冬天来了关于立冬的知识关于立冬的知识有什么】
1、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行至黄经225度,便是立冬的时候了。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动物藏身规避寒冷,经过秋收的人们也已将收获收藏入库了。
2、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
立冬的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3、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这两候直观地表现了立冬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立冬是冬季的开始,这一时节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渐向南方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