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立春习俗 民间风俗

立春习俗 民间风俗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4-14 08:43:17

是之一的节气,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在立春的时候,人们为了迎接节气的到来会有许多不同的活动,那么立春习俗活动有哪些呢?立春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一起来看看吧!

【立春习俗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立春习俗活动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展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占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

《孔颖达疏》:“凡春,冬,立春为启,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预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中,登高观云、占卦测试已经作为一种风俗开始形成。游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的大街小巷。祭祖

如《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戴春鸡是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佩燕子

佩燕子是关中一带人们的古老习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窝来。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条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民间风俗禁忌大全】

民间风俗禁忌大全,我国民间的风俗是非常多的,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多少呢?现在给大家分享民间风俗禁忌大全给大家参考借鉴。

岁时禁忌,是指民间年节的忌讳,一种传统习俗。

如除夕日,忌打碎碗碟、说不吉利的话。吃年饭不能用汤泡饭(是害怕来年闹水灾),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日说话忌带“死”、“鬼”等不吉利词语;初一早晨忌喊人名字,吃“汤圆”,忌说吃“汤粑”。要说吃“圆宝”;初一忌扫地、吹火、动土、向外泼水,妇女忌动针线。有新丧者,初一要闭门不出,并且年内忌拜年串亲。正月不宜见到鹊鸟打架,男子忌剃头等。

同姓和同族不能通婚;结婚忌生肖相克,如:“狗克鸡兔”,鸡狗、兔狗相配不得到老;婚嫁礼品忌单数;一年内如果没有“立春”这个节气,称为“隔年春”,此年忌结婚;新婚之夜,不准说不吉利话;结婚拜堂时,忌孕妇在堂;新婚前一夜忌空房,须有长辈住宿叫“暖房”。娶亲忌同出殡、报丧等不吉祥事;新婚忌用拆洗过的被褥,认为是对新娘的轻视。结婚花轿不走重路,传说如走重路,男续弦,女改嫁。

忌病人死在床上,临危者一般要将其扶起或坐于椅上。忌人死在外乡,无论男女老幼,死于外乡者,尸体不能抬进龙门和堂屋;停尸守灵,忌猫鼠等动物近前或从尸体上越过,据说这样会“炸尸”。入殓时,死者忌照天光,一定要用被单罩着。

丧期忌穿孝服或包孝帕进入他人住宅,尸体或棺木忌停放别人家门口;在治丧后“七七”期内孝子不准理发,守孝期不得穿红衣服、戴红冒子,父母丧后百日内不能结婚。烧灵关夫时忌哭嚎与呼喊他人名字。给死者穿寿衣时,忌眼泪掉在死者身上。

孕妇的丈夫忌抬丧。死者穿衣忌偶数,并忌带金属的东西。送葬的人忌出魂前离去等等。

写信、留言字迹忌用红色,晚辈与长辈名字中的某一字忌讳同音,否则认为大不敬。兄忌与弟媳开玩笑或进弟媳卧室,做客不能和少妇坐在一起;借用别人家的药锅熬药忌主动送回。

初五、十四、二十三忌出门远行和外宿。另有戊时忌动土,酉时忌杀鸡,亥时忌杀猪。作客人忌用脚踩火坑中的“三脚架”。

男人忌摸头,女人忌摸腰,忌跨小儿头顶,跨小儿头顶认为小孩长不高。吃饭时禁用筷子敲击盘碗,敲碗是骂做饭人的行为。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因为这和灵前放“倒头饭”很相似。

盛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将饭瓢往外倒或平放,只有过去的犯人才这样盛饭。客人在夹菜时不能与客人交叉夹菜。端菜添饭大拇指不能放入碗内。吃完饭忌碗底留残饭。吃饭时忌靠门框或蹬门槛或在门外,因为只有乞丐才有这种习惯。有长辈同桌不能坐上席。

走路小辈不能走在长辈的'前面。妇女不能坐别人家的门槛及跨扁担或钓鱼竿。公公不能与儿媳妇同坐一根凳子。妇女在妊娠期间不宜出入丧葬场合。月经期间不宜窜门。

外人忌出入坐月子妇女的卧房。月家不走月家。妇女回娘家忌为娘家扫地。女儿不能到娘家上坟等。

1.卧室的床不能正对着门口。

农村生活的话这个都知道,只有家里老人去世,才会把老人遗体放在正门位置的帘子之后,供人凭吊。

2.蟋蟀的叫声往往非常不吉利。蟋蟀的叫声离你越近越危险,如果置之不理,蟋蟀在家中叫满3天后,家中必定有人要重病。

3.地上的钱不能捡。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生病了或者运气不好,就可以丢一张钱地上,等钱被别人捡了,你的病啊灾啊就会转移到别人身上。

4.谈恋爱的女生不要织围脖给男朋友,一般送出去没有多久就分手了。

5.出远门坐车时,如果上车后发现车上有7个人,如果你是男人,车上另外7个全是女人,或者你是女人,车上7个全是男人,那这辆车最好不要做,七异位为七煞。

6.女子右手臂上有痣的注定是前世姻缘。对于这个痣的位置,应该是在手臂内侧,朝身体的这一面。

朱砂痣的,就是前世是夫妻,夫妻缘分未尽。黑色的米痣,就是前世无缘开始,今生来续。

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

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

我国人忌讳裸露自己的身体。除了小孩子可以光着身体到处跑以外,成年人绝对不可以将肉体裸露人前。民间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俗语。可能是出于对男性干重体力时太热的照顾,也可能是出于男性上体无性激起敏感特区的考虑,所以男性上体的裸露限制尚不太严格。

立春习俗 民间风俗

对于女性,要求的严刻是惊人骇世的。旧时,一般平民良家妇女,人幼年起就深藏闺阁,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呆在家里。这意思不外是要将难以包裹的脸、手都隐藏起来,不让外人看到。

因为女人任何部位的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都会引起男人的淫欲,从而招致祸患。在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中,万喜良为逃避修长城的苦役,跳进了孟姜女的家院,正巧看到孟姜女在玩水时裸露的胳膊。于是,孟姜女只得做了万喜良的妻子。

从这里看,裸露禁忌的根由并不仅仅在于有失礼貌或者男女间的私情,而还有更深层的信仰根源。亦即,在别人看到自己裸露的肉体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就被这人摄去了、占有了、控制了。因而,裸露者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卫的能力,只有服就这人而去了。只不过,这种深层的根源在后世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变换了形貌而更加隐蔽罢了。

直至如今,当人们提起某某人时,有人会带着很自豪、很自信的口气说:"他呀,我见过!""我认识他!""我们是莫逆之交。""我们从小就在一个水坑里洗澡。"等等,这口气里多少还隐约地可以感到他是在说,"我已经占有了他!"这种占有的观念,当然也是属于灵魂的占有的!他越是熟视过他的面孔、他的肉体,越是更多地、更牢地把握着了他的灵魂!

【我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我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我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