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象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其中重点探究了“舞象之年”的含义以及常用于古代的年龄称谓。文中分为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舞象之年的含义”、“年龄的命名方式”、“春秋时期的年龄称谓”、“汉代的年龄称谓”、“唐代的年龄称谓”以及“宋代的年龄称谓”,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称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舞象之年的含义
舞象之年是指象棋棋盘中棋子从一个角跑到另一个角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64岁。相传早在周代就已经用这个称呼来指代人们的年龄,到了唐代更是广泛使用。在古代,64岁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人生巅峰,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百舞之年”“千舞之年”的年龄称谓,它们分别对应着128岁和256岁,被认为是极为长寿的人们所能活到的年龄上限。
除了“舞象之年”,古代还有众多的年龄称谓。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年龄的命名方式
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呼大多是基于岁数的。女性的岁数通常比男性小一岁,而对于婴儿而言,则采用农历年份、生肖和月份来表示。
在绝大多数的年龄称谓中,人们一到两岁就会按照岁数来称呼。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称呼,比如:幼儿园里的孩子通常会以班级为单位来称呼,此时的称谓不再以岁数为基准。
春秋时期的年龄称谓
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非常简单,一般只分为童、少、及冠(20岁)。在《礼记·大学》中,也可以看到“童亡不殡”“少亡不祭”的记录。可见,在当时,童和少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主要是把他们当作尚未成年的人来看待。
不过,在各个之间,年龄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楚国,20岁以下年龄段被统称为童,20岁到30岁的人称为少年,30岁以上则被称为大夫。
汉代的年龄称谓
在汉代,由于统治者不断改革,年龄称谓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在《汉书·礼仪志》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年龄称呼。
按照当时的习惯,一般的人们会在男女20岁的时候举行礼仪,宣告成年。这个称呼在汉朝也沿用了很长时间,即将到了成年阶段的人被称为“将军”。
除了将军之外,汉代还出现了“公元”这一称谓,用来代替“及冠”的称呼。在此之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年龄称谓,比如:铜中子(其实就是青年期的称谓)、观乌(指4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豁达(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
唐代的年龄称谓
到了唐代,年龄称谓的分类更加细致化。唐代的称呼主要来源于《周礼》和汉代的表述,但也有所变化。
在唐代,人们将成年后的人分为三个年龄段。男性21岁被称为“弱冠”,而女性则称为“及笄”。30岁左右的人称为“而立”,40岁左右的人则被称为“不惑”,50岁左右的人则是“知天命”,60岁被称为“花甲”(摇柿子),70岁为古稀之年,80岁为杖头之年,90岁为耄耋之年,而活到100岁以上的就被称为‘百岁翁(婆)’。
宋代的年龄称谓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更加细致化,同时也更加注重礼仪等方面的意义。除了基本的男性和女性称呼之外,宋代的年龄称谓还包括备茶之年(24岁)、少傅之年(33岁)、拜相之年(35岁)等。而对于70岁以后的老者,则更多的采用“稚龄”“荣退”等称谓。
总之,古代年龄称谓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虽然这些称谓在如今已经逐渐淡化,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于敬老尊贤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