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正月十三的风俗和禁忌 点灶灯寓意十足

正月十三的风俗和禁忌 点灶灯寓意十足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2-12 12:26:00

我们倾向于关注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例如中秋节,当我们与家人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时,这也是传统文化之一。正月十三,人们会为这一天做很多准备,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始。

【正月十三的风俗和禁忌】

点灶头热热闹闹

每当在正月十三时,人们就会让交代自己孩子,不要再这天说什么不好话语,人们会把自己做好的灯在正月十三日进行点灯。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华诞”。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提前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据南部山区的一些老者说,正月十三是一年当中最大、最不吉祥的“禁忌日”。

祭祖注意礼节

正月十三的风俗和禁忌 点灶灯寓意十足

在部分地区会在正月十三这天进行祭祖,在这天祭祖的人,会让他们的在事业中的机遇提升,轻易让自己的职位上升。扫墓俗称上坟,祭奠祖先的一种活动。上坟通常在忌日、清明节、正月十三晚辈要准备祭祖用的日常用品,包括香花、水果、馍、香、纸钱等,到祖先坟前进行祭奠。

做圣虫五谷丰登

在正月十三这天往往人们会在做圣虫,预示着他们在这天之后,会有一个不错的运气,让自己在财运上财气满满。在这一天里,村里的妇女们都会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幸福愿景。

【正月十三,点灶灯,扎起灯笼闹新春。】

正月里来都是年,民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看灯”之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我们来聊聊风俗。

正月十三上花灯,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家家户这天晚上都会在灶王爷前供奉香灯(旧时油灯)。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就是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扎彩灯,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二搭灯棚,十三扎彩灯开始,在北京的年禧歌谣中有唱“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吃汤圆,“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在旧习俗里,说十三不宜出门,有杨公忌这一说。既然不出门,正好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哪管这个,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祭祀关老爷,在关中地区农村有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就是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签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架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关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做“圣虫”,“不过十五未出年门。”正月十三,各地农村多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俗语说:“新媳妇不用夸,就看十三做粑粑”。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有正月十三做粑粑的习俗。粑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圣,圣虫之圣,谐剩,升,圣虫宴,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祭海,我在潮州时,农历正月十三,说是海龙王的生日,这天,渔民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出海丰收。仪式隆重,排摆供桌香案,摆好祭品,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鞭炮齐鸣,烟花璀璨,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

导读:正月十五是元宵,元宵节的习俗活动特别多,也特别热闹,最常见的元宵习俗都与花灯相关,比如观灯,闹花灯,耍龙灯,点灯等等,那么你知道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是什么吗?元宵节屋里为什么要点灯呢?以下是我对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

1、驱邪化灾:正月十五虽然月色正好,但也是在黑暗之中过节,所以人们大多都会在大门口点上两盏灯笼,寓意着驱散黑暗、驱散黑暗中的灾邪,以达到驱邪化煞的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做法。所以正月十五点灯笼往往寓意着驱邪化灾。

2、祈福平安:正月十五大多悬挂的灯笼都是红灯笼,一方面是因为红色的灯笼看上去十分亮眼,另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是非常吉利喜庆的颜色,在正月十五悬挂的时候往往有着祈福平安、祈福顺心如意等等含义,所以正月十五挂灯笼也寓意着祈福平安。

3、燃灯表佛:正月十五点灯笼最初寓意着燃灯表佛,因为这种习俗起源于佛教。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所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都会点灯来祭拜佛像,以达到燃灯表佛的目的,但如今人们已经鲜少燃灯表佛了,而元宵节点灯笼大多也就是指驱邪祈福的含义。

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按 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在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 ,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说,而“丁”与“灯”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