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正月十三祝福*** 欢庆丰收祈求平安

正月十三祝福*** 欢庆丰收祈求平安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2-18

新年的习俗和禁忌吸引了咱们的注意。正月十三是传统的元宵节,一些地区会举行祭祀关公的仪式。 幅员辽阔,有了了各异的风俗跟文化.

在沿海地区,正月十三将有供奉海神的传统,祈祷来年丰收,也祈祷和平。 【正月十三祭海保佑祝福话】 十三的节日传统 在大多数地区会在正月十三这天进行灯的节日风俗 -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首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华诞”。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说真的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进行祭海仪式 根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华诞、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 - 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大饽饽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幸福期盼、在烟台,祭海这一习俗历史悠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或十四(因渔村而异) - 凡是的渔民都是集体出门~大伙儿高举鞭炮、边走边放,还抬着盛满供品的“柳斗”!

“柳斗”里边装着猪头、香饽饽以及当年打上来的最大的鱼,还有酒菜、供香、佛蜡、烧纸等物品。猪头上不能不有猪血洒在上面、意为“发血财”“挂彩头”...

大家可能不知道~ 风俗放海灯 出来祭奠海神的仪式外 - 大家还有正月十三放海灯的习惯,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习俗,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华诞、海边的渔民同村民沿袭着传统习俗,在岸上摆设祭品,点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愿的船灯放入大海 - 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你猜怎么着? 【传统欢庆丰收节日:新米节】 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为了这天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

景颇族文化里的新米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作为农业民族在稻谷成熟的这天,景颇族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变成了新米节~在民族文化中留下印记。

秋天,稻谷成熟了,景颇族农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

这事儿说来话长, 新米节在农历八月龙日那天。那天~吃过早饭,客人们来了,就帮忙把割了放在门旁边的那捆稻谷搬到竹笆上打,然后把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

把新米与老米混合在一起做饭(老米还没有吃完,新米又有了,含有够吃够穿的意思)。蒸饭时~蒸盖上摆着谷穗;

若是闰月过新米节,蒸盖上摆十三穗,不闰月则摆十二穗... 在吃新米时,先将准备好的干鱼、干老鼠、鸡蛋、新米粑粑、水酒洒到田里献地,祈祷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这事儿说来话长, 蒸新米饭时、主人家的老阿爹向围着他的客人、家人唱起了稻谷的来源:从前,冒难(天地之神)把地上的稻谷全搬上天 - 人们只得吃芋头过日子.

后来,狗从太阳居住的地方跑来 - 尾巴上还沾着不少稻谷。人们就拿狗尾巴上的稻谷作种~撒到田里 - 从此才吃上稻米饭。

还唱种稻的全过程,传授生产知识... 袅袅炊烟飘散在湛蓝的天空~通红的火炭余热灼人,主人家的老阿妈把手洗干净,打开蒸盖!

随着淡淡的蒸气向四方飞散~一阵扑鼻的清香溢满屋内,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一个深呼吸的动作,口水不知不觉地咽到肚子里去!

这时,老阿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青菜叶~用筷子将米饭一筷一筷地挑出放在青菜叶上、有几个亡亲就放几包,以此悼念先人.

祭祖完毕,只听老阿爹“瞰”地叫了两声,就看见一条摇着尾巴的狗进了屋.

老阿妈从蒸笼里挑出一些米饭、放在狗面前给狗吃...直到狗吃饱~摇着尾巴出去后 - 全家人与客人才端碗理筷 - 尽情饱餐。

家人一时回不来的~要留下一包新米,等回来后煮给他吃。

正月十三祝福 欢庆丰收祈求平安

吃完新米饭、太阳落山了,滚圆明亮的大月亮爬上了山顶。

这时便在寨子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火苗;中天,月光与火光相辉映...大家围着篝火,在象脚鼓同鋩锣的伴奏下舞蹈。

男子挥动被火光照得发光的长刀~妇女在胸前上下左右摆动手帕,尽情歌舞,欢庆丰收的到来。 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与主要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

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