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释 常用的术语:易经名词解释
【常用的术语:易经名词解释】
[有悔]:《周易》断占常用语。悔,指困厄。有悔,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将遇困厄之兆。
[悔亡]:《周易》断占常用语。悔,指困厄;亡,指消亡。悔亡,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困厄将要消亡之兆。
[悔中悔]:《周易》断占常用语。悔,指困厄。悔中悔,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困厄接踵而至之兆。
[无誉]:《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得不到称赞、不算好。
[初吉]:《周易》断占常用语。初,指事情的初始阶段;吉,指吉祥。初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在初始阶段尚属吉祥。
[中吉]:《周易》断占常用语。中,指事物发展的中间阶段;吉,指吉祥。中吉,《周易》断占常用语。在中间阶段是最理想的。
[终吉]:《周易》断占常用语。吉,指吉祥。终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还得吉祥。
[引吉]:《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长久之吉。
[厉]:《周易》断占常用语。有危难的意思。
[有厉]:《周易》断占常用语。厉,指危难。有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危难之兆。[贞厉]:《周易》断占常用语。厉,用如危。
[贞吉]:《周易》断占常用语。吉,指吉祥。贞吉,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吉祥之兆。
[吝]:《周易》断占常用语。吝作遴,行难也。《周易》中吝字有其事难行或将遇艰难之意。
[小吝]:《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会遇到小小的困难。
[贞吝]:《周易》断占常用语。贞吝,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难行或将遇艰难之兆。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仍属艰难。
[终吝]:《周易》断占常用语。
[凶]:《周易》断占常用语。与“吉”相对。指灾祸。
[有凶]:《周易》断占常用语。凶,指祸殃。有凶,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凶灾之兆。
[终凶]:《周易》断占常用语。凶,指祸殃。终凶,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终还逃脱不了凶祸。周易]:三《易》之一。《周礼。春官。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相传是周人之〈易〉。秦焚诗书百家语,〈周易〉占卜书得存。其要素一为八卦,二为重卦,三为卦辞,四为十翼。八卦、重卦、卦辞为主体,故称〈经〉。十翼是解经之作,故称〈传〉。〈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易,学者认为易、不易、简易的意义。周或周密、周流、周遍。古代注释〈周易〉最重要的是东汉郑玄注、三国魏王毕注、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唐李鼎佐集解等。也许你也喜欢:
风水老师的名人故事只有五个故事
家里旺财的风水装饰
【《易经》中的易是什么意思】
《易经》中的“易”为名词,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在古代,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被称为“易”,故而称作《易经》。
扩展资料
“易”字的演变与释义
一、演变
“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简体甲骨文将带握柄的器皿简写成勺具形状,将倾注的液体形状简写成,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
金文像一个有手把的盛器里装着锡液(水),字形进一步简化。有的金文将盛器形状简化成了不知所云的,并误将抓柄形状写成了似“日”非“日”的形状。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模糊不清的写成明确的“日”形,至此“易”的字形中,器皿、手把、熔液等形象特征消失,以致篆文、隶书字形费解。
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当“易”的“低熔点金属”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金”另造“锡”代替。
二、释义
1、动词
①本义,动词:熔锡铸器。本义消失
②动词:交换。
示例:寒暑易节。——《列子•汤问》(寒来暑往节气更替)
③动词:改变,变更。如:移风易俗
2、形容词:做起来轻松不费劲的。
示例:易如反掌,何往不至。——《北史•裴陀传附裴矩》
3、副词:轻松地,不费劲地。如:易爆、易燃
4、名词
①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如:《易经》
②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示例: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占卜、星象、看相…我都懂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名词解释《易》《周易》谢谢】
易,是易经,周易只是易经一种.在周易之前,还有两种易经:《连山易》《归藏易》.
《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
易的含义有三:变易,不易,简易.
《易经》的三原则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信仰崇拜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信仰崇拜.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我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