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的弱冠之年
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大国之一~我国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尤其是岁数、各个岁数都会有自己的称谓...
想起来真是,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自岁数称谓是什么吗?下面,咱们一起来看吧。
【我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
0-1岁:孩提、襁褓
孩提
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是古代对人岁数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仍然在襁褓中...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2-3岁:孩提
泛指2到三岁的小孩
8岁:童龀
童龀
“童龇”,通常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 - 女为邑君。
9岁:九龄
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同样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
文王一饭亦一饭 - 文王再饭也再饭。古者谓岁数,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
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怎么办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 - 朝于王季日三...
鸡初鸣而衣服 - 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乃喜!
和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同样如之。
其有不安节 - 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
」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同样再饭。
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同我九龄!」文王曰:「女以怎么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 - 咀荃其终抚诸?
」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岁数~齿亦龄也...
我百,尔九十。吾跟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成王幼,不能莅阼.
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
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汉·郑玄注:「年天气也。
齿人寿之数也...
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言与尔三者。
明传业于女,女受而成之...
」
释义
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13-15岁: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 - 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舞勺之年-基本内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
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而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岁数,等于15至20岁!
也指束发的头饰。其实男子束发与与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
款式上 - 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通常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对比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
我问过道士 - 假如意外地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成童
语出:(1).岁数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超过,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 - 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 - 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献黄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门 - 能备诵《书》《诗》。”(2).引申指神童。
鲁迅《我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张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志学基本内容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 - 舞象 - 学射御。
”《疏》曰:“成童 - 谓十五超过;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
也就是没问题上战场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
这时行冠礼~就是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对比年少,故称“弱”。
冠 - 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大概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 - 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岁数,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下一步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 - 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岁数,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
要我说啊,《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还有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都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跟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 - 忘七尺以事君。
”唐李颀《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
弱冠
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 - 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表示他刚刚到了成人岁数,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说明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 - 多数时候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 表示成年。
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 - 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第一步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达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跟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
最终结果是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说从可参加祭祀大典。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 - 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
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几岁?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略微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 - 这时就要行“冠礼”~意思是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二十 - 开始扎头发
弱冠之年前面是什么之年?
说真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说实话~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想起来真是,

100岁乐期颐。
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反复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呼为“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导致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阐述~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分析说:“人寿以百年为期 - 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大家可能不知道~...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何事弱冠之年是男子20岁的年龄...
弱冠之年~古代仪礼 - 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 - 表示已成年!
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具备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称谓“弱冠之年”“而立之年”“杖潮之年”指代的年龄分别是男子20岁30岁和80岁...
对还是错?完全正确 - 是杖朝之年 - 你大错了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多少岁男子20岁是弱冠之年、男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弱冠之年的冠是什么东西意思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意思是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弱冠”就是年满20岁地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之年何事意思?您好,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解释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也就是说戴上显示已成人地帽子。
希望能帮到您.
增缘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