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阿昌族的资料

阿昌族的资料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8-15

阿昌族是我国的56个名族之一,着个名族占着着一段传奇的历史与自己特别的民族特色.那么你知道阿昌族都有什么建筑可能是饮食有可能是礼仪上的不一样吗?

这事儿说来话长,他们名族的有哪一些与众不同吗?带着神秘的民族色彩,接下来就和一起来看吧!

【阿昌族资料】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为云南特有的民族 - 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以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跟梁河两种方言 - 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 - 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跟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

着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从前曾号称“水稻之王”。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着称于世.

历史

在汉文史书中 - 除称其为“阿昌” - 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

因居住地区不一样,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

其先民早就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

这事儿说来话长,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N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眼下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与大理政权管辖。

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进展.

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 地主多为汉人。

礼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 - 不管…都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不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

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往往劝饭是标记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 - 说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饮食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 - 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与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同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 - 再加水跟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一直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与甜味;

成年人跟老年人多饮白酒!着时候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建筑

无论山区或坝区阿昌族人家的住宅 - 都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

木头都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过去的木框架虽说如此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可是仍然是木料。

要我说啊,差不多每一个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欢在着内壁上镂刻各种各样的图案...

阿昌族的资料

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跟伤害动物;

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步入院内...

家堂上忌乱放杂物、忌放刀放枪。火塘受阿昌族重视 - 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

火塘上的锅脚石或三脚架或木柴头~忌用脚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 - 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阿昌族人家的门槛多为方形木料 - 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和家道人丁的兴盛。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

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

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小结:阿昌族由于在那里的历史是对比的长的 - 所以他们的文化也是对比的完善的传统流传。

要我说啊,例证他们历史过去改名,建筑占着着自己的特别、他们的到了一些族人之间的礼仪、自己的特有的饮食习惯。

【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为云南特有的民族 - 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和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想起来真是,陇川县的户撒地区跟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跟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跟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

着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持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培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

要我说啊~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 阿昌" ,还有" 峨昌" 、" 莪昌" 、" 俄昌" 等称谓.

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 动撒掸" 、" 衬撒" 、" 汉撒" 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

这事儿说来话长、约在西元13 世纪、经过多次迁徙,慢慢定居到此刻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

- 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提升。

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地主多为 !

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约有一万八千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等县!

阿昌族无本民族文字、 有本族语言, 他们信仰小乘佛教。

『 对歌』 是阿昌族青年男女喜欢的活动、 『 蹬哦罗』 是最古老的传统歌舞活动。

节庆之时 - 青年男女对唱情歌, 『 哦罗』 的曲调随编随唱.

阿昌族礼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不论…都会喝酒、喝茶否 - 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

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标记性的,透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说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庆节

阿昌族以往广泛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同祖先崇拜...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其中以火把节与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想起来真是,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 - 然后杀狗吃狗肉跟芋头 - 假如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 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与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但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撒种节同尝新节:撤种节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与八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 - 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同米酒 - 再到地里拔上一?!?!籽儿结的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接着把玉米与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

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

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 - 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

少女则将辨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撒种节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

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 - 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把颗粒饱满的形形色色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

由于...的原因她总是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 - 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人们为着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

于是就把她生前种的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 - 潀o织的布做成新衣,敬献在老人灵前.

以后~每年家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用当年收的稻米、豆类、瓜果等做成饭吃一顿~着样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尝新节。

你猜怎么着?老婆婆死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 - 撒到地里、于是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又有了阿昌族的撒种节!

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农种物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会街: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 ,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 !

传说“个打马” (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

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

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要我说啊,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 - 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跟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

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跟项圈 - 耳环等首饰。

会街期间 - 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

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

青龙 - 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 - 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 - 舞青龙的队列 - 敲锣打鼓绕寨一周,之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

你猜怎么着?顿时,象脚鼓声~垄锣声~??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

跳时,敲??者始终跟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

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紧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 ,?!?!声连续的“?

??!???!”地打着 - 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

白象的鼻子甩的更勤 - 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起劲!

阿昌族婚俗

每年农闲季节或形形色色节日 再加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

想起来真是~每当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不论…都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之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

大家可能不知道、若是姑娘着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 - 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 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 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 - 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

姑娘听到着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跟情人幽会...

这事儿说来话长,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与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着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阿昌族婚礼举行3 天,如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作为起点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 - 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 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说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的抢亲

,抢亲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

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壮年妇女一谈起着事,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的喜悦、感叹与悲伤。着种抢条现象,在梁河至今仍时有发生。

这事儿说来话长,往往是顺利的。女方父母紧追不放的情况很少.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让人...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

着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

着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

之所以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 - 故而着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与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除此之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于是,小伙子就很快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完了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 表妹,我来接你了" ,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

着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

着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

着种抢亲往往会造成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 - 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

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跟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因此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与说亲。

求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 - 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 - 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

男方除请个说客外 - 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着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

但一经达成协定,双方都既往不咎 - 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 筒帕” (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著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 - 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 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与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阿昌族饮食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当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 - 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与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 - 接着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和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 - 再加水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 - 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阿昌族建筑

无论山区或坝区阿昌族人家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

木头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以往的木框架虽然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但是仍然是木料。

几乎一切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欢在着内壁上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

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同伤害动物;

妇女生孩子未满7 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家堂上忌乱放杂物 - 忌放刀放枪.火塘受阿昌族重视,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首先要指出的是祭祀火塘。

火塘上的锅脚石或三脚架或木柴头 - 忌用脚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

阿昌族人家的门槛多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跟家道人丁的兴盛。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

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地区的人民大多数都信仰南传佛教跟道教 - 他们崇拜动植物、神灵、鬼魂等 - 宗教色彩浓厚...

你猜怎么着?!

南传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传佛教,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陇川、梁河跟潞西县等地。由于长期和傣、汉等族杂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汉等民族的影响,信仰了南传佛教!

他们主要信仰南传佛教中的“ 蛮” (摆庄)、“ 勇” (摆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规严格、见杀不吃而信者较少。

你猜怎么着?!蛮教因可杀生、教规松散而信者甚众。阿昌族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一座佛寺 - 仅陇川县的户撒过去就有四十四座。

各寨佛寺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 有的雕龙画凤、绘刻奇花异草;

有的系五层八方建筑~层层叠起 - 八角上翘,独具特色、非常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影响也很大。

大约在明代,道教便传入了阿昌族地区、明将沐英率兵入滇后 - 在今德宏陇川户撒乡以东建成了著名的道观皇阁寺 - 它后来逐步变成了阿昌族地区最著名的道教圣地。

皇阁寺曾于1747 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 年(清嘉庆十一年)、1864 年(清同治十三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重修。

夕,内有道士居住,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仪式~念诵玉皇经 - 并画符念咒 - 为人民祈福禳灾。

现在,阿昌族地区还建有关帝庙、城隍庙,家家户户奉灶君与财神老爷等...

大家都知道~四川等地的主要人口都是少数民族,而阿昌族就主要分布在云南、但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 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跟户撒方言两种方言 - 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却没有民族文字,使用汉族文字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想起来真是,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

【文学艺术】

阿昌族的文学艺术方面造诣很高,是部分少数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同样有很多著名的作品,而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民间口传文学丰富。

它们题材较涉及面广,有的反映宇宙同万物的起源;

有的反映本民族的来源跟历史;有的歌颂人民反抗封建统治与压迫的斗争精神;有的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跟智慧等...

其文学作品的种类有史诗、故事、歌谣、戏剧、神话传说等!

最著名的是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它是研究阿昌族古代哲学、文学及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

故事《选头人》、《兄弟打铁》等~从差异侧面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还有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把动物人格化 - 赋予人的思想特征.

阿昌族的戏曲受到汉、傣、白等民族文化影响,祈求五谷丰登,以农业祭祀为主题思想~演出时用本民族方言,深受大家喜爱。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相当喜欢的活动.对歌不仅仅是阿昌族男女喜欢的也是其他少数民族在过节时所喜欢的活动.

歌谣有习俗歌、情歌、苦歌、山歌等~押韵上口,感情真挚!

乐器有葫芦箫、洞箫、三弦、二胡、象脚鼓、锣、钹、唢呐等。

其中葫芦萧是阿昌族男女在春节时来歌颂美好爱情以及喜迎春宵。

舞蹈以象脚鼓舞、耍狮子、玩春灯等最具民族特色.

梁河阿昌族的传统体育有射箭、武术、打拳、舞棍和青龙大刀等!

其中 - 脚鼓舞、耍狮子则是阿昌族人民一直以来所传承,作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图案美观,制作精细.特别是雕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上棉,都可看见雕刻着各种动、植物,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建筑与绘画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阿昌族的绘画艺术~大多和宗教有关。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