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
阿昌族是当今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和贵州省、根据人口调查,阿昌族人口总数为三万九千余人。
那么,每一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跟民俗文化...那么 - 阿昌族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
就让大家一起来看吧!
这事儿说来话长 -
【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非常丰富。
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
动物故事《麂子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
这些诗歌、传说都相当朴实,生动感人。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 - 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 - 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
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爱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
还有一种“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 - 歌词含义深入,比喻生动。
舞蹈以象脚鼓舞跟猴舞最流行...
民间体育也丰富多彩 - 如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跟武术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
更是雕刻拥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 - 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好些动、植物.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被阿昌族称为“咱们民族历史的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跟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
史诗不仅以阿昌人的历史经验、生活的体验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有了跟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针对为什么男性无乳,女性无须?
为什么牛犁田?马驮货?大地为什么凸凹?日月为什么旋转等等等等人类生存状况问题,也作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
在阿昌族社会 - 史诗《遮帕麻跟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当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读与传承着.
爱情乐器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竹琴、洞箫、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平常晚上用!
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
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但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多种节日集会期间,和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男青年不管走到那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 - 或许别在腰间。
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完了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
假如姑娘现在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
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 - 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
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下一步借故外出,和情人幽会。
假如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
于是小伙子与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户撒刀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
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
还有专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颇刀等...
要我说啊,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 - 更何况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更加为外国友人收藏。
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 - 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 - 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观,大体而言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
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有机会任意弯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得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屯驻户腊撒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
后来,这些匠人和当地人通婚,慢慢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人继承和进展了明军的冶炼与锻造技术,生产出了拥有民族特色的多种刀具~更何况工艺越来越精湛...
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地区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
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 - 芒所寨的刀鞘等。您可能也喜欢:
【阿昌族有那一些风俗】
阿昌族的风俗如下:
一、风俗习惯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与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与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 - 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钮扣上与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这会儿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第一步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 - 说明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当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 - 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与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跟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下一步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 - 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 - 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反复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与甜味;成年人跟老年人多饮白酒.
眼下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二、宗教信仰与关键节日
阿昌族过去广泛信仰小乘佛教...
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与春节。其中以火把节与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1、窝罗节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族传统的主要节日--窝罗节!
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举行的。
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 - 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标记两位始祖。
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说明先祖射落假太阳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
不瞒你说 - 他会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祝赞这两位始祖的丰功伟绩!
继续,人们跟着“活袍”,围绕着窝罗神台唱起古朴原始的窝罗调,跳起以“太阳”“月亮”等自然景观为舞蹈造型的窝罗舞,载歌载舞 - 通宵达旦。
除了歌舞~节日期间还进行武术、对歌、秋千、春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整个节日洋溢着一派虔诚、欢乐、祥跟的气氛。
2、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 - 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3、泼水节
与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时不时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要是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独…还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扩展资料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
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同逃婚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 - 引起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
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
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就在于时代的变迁跟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 - 次子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
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跟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达道歉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 - 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
由于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 - 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倘使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
说真的~设若新郎滴水未沾 - 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
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与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
原因是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
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 - 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
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另外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
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
说真的 - 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 - 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 - 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
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
这种特别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增缘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