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习俗 习俗活动是什么
是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在我国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少数民族的影子 - 他们大部分都多才多艺,并且少数民族也会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的...
那么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这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一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一起来看吧!
【瑶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瑶族传统节日耍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三五年举行一次,通常在金秋季节 - 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
节日到来时~各村寨的人们抬着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他们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跟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汇集于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地势平坦的村寨),炮响为号,吹响牛角曲。
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羽毛的英俊瑶族小伙,在锣鼓声中跳起刚健欢乐的长鼓舞。身着绣有绚丽花朵、纷飞彩蝶、秀丽山河、漂浮彩云的瑶族姑娘翩翩起舞,选择意中人.
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
小伙子唱歌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
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在山坡上、树荫下,通过对歌互诉爱慕之情。
其他人或是开怀畅饮、高谈阔论,或是高唱瑶歌、极目远眺,场面十分热闹.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
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大概),供人们任意饮用。“耍歌堂”场上、放置众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饮用。
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 - 成了衣物的“海洋”。
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 - 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与崇敬.

“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欢庆 - 别有情趣...
干巴节
干巴节,是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蓝靛瑶人(瑶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他们从农历二月下旬便开始忙碌起来。大家第一步商定节日这天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河捕鱼,然后再分头准备。
决定上山打猎的人们就着手烧木炭、修枪、舂火药、打码子;准备下河捕鱼的人们也各置器物。
各家各户都用最好的糯米酿制米酒,准备欢度“干巴节”。节日那天~上山围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征途.
获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获不到猎物、便会被人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
大家可能不知道,所以,上山的“门胞”总是千方百计满载而归...
下河捕鱼虾的人们也照此。老人、妇女则留守,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煮五颜六色糯米饭、春粑粑 - 各美酒。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 - 吃着香喷喷的糯米花饭,将当天猎取的野味跟鱼,美美地饱餐一顿.
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边上,烤成干巴,留着以后招待客人.晚上,当夜幕笼罩着山寨的时候,男女老幼经过一天的劳碌奔波,都围坐在火塘边,唱起动人的瑶歌!
饭后 - 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 - 预祝丰收 - 欢度佳节.月半节
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
要我说啊、月半节前夕 - 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
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都摆上鱼、肉、酒等 - 欢度节日或祖宗~十五是节日的归根到底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丰登。
你猜怎么着?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人们才步入梦乡。祝著节(达努节)
1986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瑶族人民意愿将达努节名称改为“祝著”节。
“祝著”节 - 同样称祖娘节、二九节、盘古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大化、马山一带布努瑶支系的瑶族人民...
时间是当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由于...的原因居住地区不同。各地习俗和谷物老练日期也不完全相同~从而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节日前、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之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耙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
节日时,瑶族同胞备上美酒佳肴、到预定的场地吃团圆饭。
在村寨摆歌台,敲起铜鼓跳起舞。
出嫁的女儿也带上儿女回娘家过节!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点大炮、吹奏唢呐、武术表演、射击比赛同斗鸟等。
最有趣和最能体现瑶族文化的是铜鼓舞。铜鼓在布努瑶人心目中是祖神赐予的神物~敲起铜鼓就没问题赶跑鸟兽,保证庄稼好收成。
结果~铜鼓声如一面旗帜,集聚着民族的力量。铜鼓悬挂在木架上 - 人们轮流上场~每次2男1女,男的一个击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一个击皮鼓为他伴奏,女的或撑雨伞或拿斗笠、边舞边为铜鼓手送去一陈陈凉风。
这事儿说来话长,
鼓点铿锵、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 - 风格粗犷剽悍.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感觉,但在劳动中演练出的舞步,清新刚健 - 三人的配合默契与谐,不时博得观众的喝彩!
最佳的舞者还能得到“鼓王”之美誉。跳完铜鼓舞以后,然后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事先做好的冲天炮 - 按一定距离,在广场上摆上数十个 - 或上百个。
若干男女在一起动手点燃,一直点到最后一声炮响为止、看在同一时间内,谁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场上鸦雀无声~周围观众~屏住呼吸、注视着点炮的人们.
当炮声一响 - 接二连三的火光直冲天空、场上一片沸腾 - 人们蜂拥到优胜者面前,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
入夜、灯笼、火把蜿蜒在山道上、象一条火龙向聚集点游去。
人们跳起了除非在达努节才跳的“兴郎铁玖舞”:猴鼓舞、藤拐舞、猎兽舞、开山舞、南瓜舞、采茶舞、丰收舞、牛角舞、芦笙舞、花伞舞等。
这是一组反映布努瑶生产、生活的舞蹈。其中“猴鼓舞”的动作模似猴的动作,滑稽幽默,侧身反背~灵巧敏捷.打山围猎是瑶族的一种生产劳动形式。
出门背火铳、猎狗作伴行的围猎生活、在“猎兽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山舞”气势恢宏、“采茶舞”线条优美、“花伞舞”抒发了姑娘心中的爱意。
舞罢 - 青年们对歌去了、老人则集体唱起密洛陀颂歌!他们你问我答~歌声充满了对密洛陀的敬意。听歌的男女老少从密洛陀创世中吸取力量。
想起来真是,除了唱密洛陀,他们还唱醉酒歌 - 饮酒欢呼,直到三星西斜仍不肯离去.关于“达努”节的由来 - 一个相对普遍的传说是,古时候,在万山丛中有两座高大的宝山,两山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像个武士;
右边那座山很象一个拖着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
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点儿~经过九百九十九年,两山就要挨在一起了...
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 - 天空一下子响起惊天动地的霹雳,这两座山在同时裂开一条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性叫布洛西,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女性叫密洛陀,他俩结成了夫妻 - 后来生三个女儿.
时间年复一年的过去,密洛陀的头发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时说的话、便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们、如今你们长大了,按理说各自谋生啦!
这事儿说来话长,”第二天早晨,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后来,她跟子孙是...合起来的了。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 - 她与子孙形成了~三女儿拿着小米与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并在那儿安居乐业、成了瑶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辛勤的耕耘.
禾苗长得非常粗壮~籽粒饱满。
眼看就要收割了~不幸庄稼被野兽、地鼠和鸟雀偷吃光了,她含着眼泪返回家里向妈妈诉苦~密洛陀安慰女儿~鼓励再去生产 - 并给她一面铜鼓同一只猫!
第二年庄稼长得更好~贪馋的鸟兽又来偷食,三女儿按母亲的话,敲响铜鼓,惊走了野兽与飞鸟 - 放出猫吃尽了地鼠,获得了丰收。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这天 - 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返回家里向密洛陀祝福~并庆贺丰收!
后来~瑶族人民就将这天当民族节日。盘王节
1、盘瓠崇拜
盘瓠也称盘王、盘护、盘古等 - 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
瑶族的盘瓠崇拜,其实是一种图腾崇拜。
很多瑶族人都认为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把他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并发展成特别指定的祭祀性节日──盘王节。
2、节日活动
盘王节、又叫“跳盘王”、“庆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等。过去,各地规模大小同时间长短不一!
有的年年举行,有的三五年举行一次。有的单家独户活动~有的数村寨联合欢度!
少则3昼夜,多则7昼夜。
节日期间,除杀猪宰羊,宴请宾朋外 - 还要诵经作法~祭祀神灵,跳盘王舞,唱盘王歌...1984年8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上、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为全国瑶族共同的民族节日。
1985年金色的秋天,全国各地瑶族代表与民间艺人在广西南宁的联欢会上欢聚一堂~欢度瑶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
如今的盘王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节日气氛更加喜庆、吉祥、欢乐。在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人民在十月十五日晚就举办“跳盘王”的民俗活动!
祭盘王第一项内容...祭堂内设有祭坛,挂着一幅盘王像。祭祀活动在3声铁炮声中宣布开始,众人踏着鞭炮的红屑,奉上供品:猪头、糍粑、雄鸡、酒。
祭祀盘王的仪式过后~族长唱起了盘王歌、歌声叙述了盘王的业绩、众人在古歌中缅怀盘王~神情肃穆庄重。
次日清晨 - 在一陈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中迎来了更欢乐的一天.
众人聚集在广场中“跳盘王”!“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歌载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娱悦盘王、并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安泰。
每年“跳盘王”的歌声舞影、汇成了盘王节的欢乐海洋。黄泥鼓舞是跳盘王的主要舞蹈.它以1面母鼓,8面公鼓为主,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长而细。
鼓身皆绘有寓意吉祥的花纹.8位瑶族姑娘、拿着丝巾圈成外圈,并随着鼓声翩翩起舞。公鼓和母鼓配合默契,有时母鼓在前、公鼓列成一排在后,有时公豉将母鼓围在,有时相错相插,鼓声噼啪,舞姿敏捷。
围观的人们也不时发出陈陈喝采声。节日的瑶山,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欢乐中充满着神圣的气氛。
暮色四合时~节日的舞台变得更宽、更大。
山坡树林、桥头溪边 - 老人在畅叙过去;女性在交流理家之道;男女青年在对歌物色意中人……夜深歌不停,人们仍沉浸在白日的欢乐之中。
在桂北全州东山盘瑶乡,敬盘王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过盘王节同样相当庄重,十分严肃。此地庆盘王有三个阶段,分为农历六月六日上王盘古的生日;
农历九月九日王盘古的生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下王盘古的生日。庆下王盘古的生日正值收获之际,人们庆盘王、是为把丰收的喜讯报告给盘王。
每逢这一天。于本年度添丁的人家都要提上酒与公鸡 - 到盘王庙祭祖 - 显示新添了盘王子孙,也表达全家对盘王的敬意。
庆盘王活动要请圣接兵,开始起鼓、但最主要的是唱盘王歌!
唱盘王歌把祭祀盘王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众子孙就像看到盘王开天辟地的形象.
“赶鸟”节
每年二月初一 - 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又称敬鸟节、歌鸟节。名称区别,形式多样。
家家都要做粑粑给“鸟”吃~先将粑粑粘在竹枝上、插到田头地角喂鸟、边插边学鸟叫~意即唤小鸟来吃、莫损坏庄稼...
江华、江永瑶族人民以此作为盛大节日开展欢庆活动。江华瑶族自治县岭西一带瑶族在二月初一这天,既是欢庆歌鸟节,又是未婚男女青年以歌为媒选择佳偶的吉日...
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
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 - 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对歌有一男一女对唱的~也有二男二女重唱的,还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 - 形式多样,十分丰富。
在对歌中,互报姓名,倾吐爱情,唱一首歌,双方朝前走几步,一首首歌、小伙子跟姑娘越走越近 - 双方的心越连越紧。
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
其实吧,这个地方传说,从前歌仙刘三妹来此唱歌、贫苦的瑶族人民得到启发 - 明白了许多道理。
而地主豪绅格外害怕,下令捉拿刘三妹,在瑶族人民帮助下 - 变成一只小鸟飞走。
要我说啊,嗣后,人们想念她~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来此唱歌,这就变成岩口铺一带说的“鸟节歌会了”!而江永县松柏瑶族乡一带,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举行一次盛大爱鸟敬鸟活动。
俗称赶鸟会。湘桂边境不远百里的瑶、壮、汉群众赶来参加.以前赶鸟会活动有斗野鸡、赛八哥、比画眉...
野鸡比斗打,八哥比学舌,画眉比抽彩,胜者得一份奖品,年复一年,赶鸟会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货郎摊贩也纷至踏来、三天的赶鸟会提升成了物资交流会!
扎巴节
每年二月十五日,居住在河口大树塘一带的瑶家人都要举行传统的择偶舞会 - 这就是“扎巴节”...
这是未婚年轻人的节日、已婚男女都要自觉回避,假如想分享佳节的欢乐,只能在家凭窗远眺倾听。这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
等三声竹笙响过、小伙子姑娘们各自撑开手中黑伞、花伞 - 轻盈地进入晒谷坪,一边跳起熟练的“扎巴舞”、一边用那双多情的眼睛在众男众女中寻寻着如意的人儿。
若看上了、年轻人就凑上前去、轻唱着自编的情歌:世上姑娘数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姑娘不中意,就是礼貌地报以对方一个歉意的微笑 - 紧接着轻鞠一躬、转身飘然而去;
倘对方有心 - 即会随声应与:世上男儿数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愿与阿哥伴终身。两人一唱一与、在伞的遮掩下,双方柔情相视,互吐爱慕之情 - 并将伞当作爱情的信物 - 择偶程由相互交换~到此算完成序。
这事儿说来话长,
下一步携手步出舞场、双双对各选择一幽静处~依偎长谈、互订终身。送懒节
农历正月初三是宁远北部、新田等山区瑶家的“送懒”节,这天各家都要把春节期间抛丢在室内的瓜壳、果皮、鞭炮纸悄、杂物垃圾 - 打扫干净、挑到村外焚烧 - 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谓之“送懒”。
焚烧前~要点烛化纸,烧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要干干净净,讨一年的吉利兆头。此俗今少有沿袭。
舞春牛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春节期间举行.
活动分三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
基本动作是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 - 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
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撒欢、“滚水”。这时 - 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样,全寨人列队恋恋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别的寨子。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小元宵
宁远、蓝山、道县、新田等地瑶族,以农历正月初五为“小元宵”节.
这天 - 各家都要摆出过年的好酒好菜(荤菜) - 开怀畅饮...
是日晚上~有条件的村还要举行对歌舞龙活动。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节还显得热闹。小元宵过后就是投入劳动生产。
此俗今已改变.尝新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早稻开镰收割还没...的时候,江华瑶山家家户户先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饭,摆酒设宴~欢度瑶家传统的“尝新节”。
尝新节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饭要先敬祖宗,再将一些肉饭喂狗~请狗“尝新”~然后一家大小才能随便吃喝...
为什么尝新早先要先将些肉饭喂狗呢?
相传早先人间没有稻谷、瑶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种。狗在玉帝的谷仓里打了个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然后返回人间...
不料在渡天河时,狗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几粒。就是这几粒谷种,使人间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长成了狗尾巴状。
为感谢狗的功绩~瑶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际的六月初六,将第一碗新禾米让狗“尝新”.姑娘街
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
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 - 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
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 - 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
击中后被击的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
除此以外 - 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跟多种美味小食...
想起来真是,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 - 胸前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 - 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鸡冠帽”的彝族姑娘。
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买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 - 而城外可是歌声悠扬。
各民族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
歌声、琴声跟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 荡漾在“姑娘街”上。
倒稿节
倒稿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还没...的时候,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能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讨念拜
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茅坳瑶区,岭秀峰奇 - 谷深林密 - 方园数十里 - 瑶家祖祖辈辈散居在溪溪弯弯中。
他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最使人向往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瑶家传统节目——讨念拜节与讨寮皈节。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 - 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练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备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 - 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队伍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
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和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 - 抵抗来侵的敌人.
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不简单,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 - 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
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这样的 - 上寨叫卖。
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
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同样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 - 率众跟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 - 全被官军杀死。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不过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让人...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例外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总结一下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 - 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 - 当地瑶民的祖先在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压制!
七月初二~部分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同白瓜丛中 - 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带来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 - 请求清兵压制。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与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与!当时瑶民把战地称呼为大杀光跟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 - 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 - 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 - 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民俗活动有什么?】
1、逛庙会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在一点点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随着人们的必须,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2、踩高跷
踩高跷娱乐活动历史悠久。
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不同种类的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名字是高跷或高跷会~陕西、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
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
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其实吧、
3、燃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你猜怎么着?
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4、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与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 - 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容易地扫墓活动。
5、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 - 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 - 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关于传统民俗活动有什么】
1、大年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 -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由于它是第一个朔日,导致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2、元宵节看花灯.
不瞒你说,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二月二剃头。
“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
“二月二”这天 - 许多人都要理发。
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 - 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4、清明节扫墓...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 - 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 - 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5、端午节吃粽子。
节庆饮食端午食粽 - 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 处处都端阳。
增缘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