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正月十五送灯 送灯的起源的意义

正月十五送灯 送灯的起源的意义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3-25 09:54:21

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元宵节,也可以称灯节。因为在元宵节这天,是要举办花灯展览的,花灯会可以说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而在灯会中,其实还隐藏着许多小活动,送花灯就是跟花灯会相关的活动。

【正月十五几点送灯】

送灯送什么灯送孩儿灯,简称为送灯也可以称为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通常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男孩)吉兆,因为台语中;灯;与;丁;谐音。(';丁';为男孩)这一种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带有美好寓意的灯。送灯的起源元宵节赏花灯是很常见的风俗,不过正月十五送花灯很少有人知道了。这里的;送花灯;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正月十五这天要在逝去的人坟前点燃一盏灯,寓意着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光明。;花灯;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油灯、蜡烛,而是用黄豆磨成的面(俗称豆面)做成的,是有讲究的。

以前在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灯;。;花灯;选料主要是豆面,和着油跟白糖,不经发酵直接做成。做的过程基本上跟过年做花饽饽一样,但样式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分两类,祭祀花灯和祝福花灯。

祭祀花灯做起来很简单,模样跟蜡烛差不多,但比蜡烛短且粗。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状,中间插上一根棉棒或火柴做灯芯,棉棒或火柴的表面往往缠绕着一圈圈棉花,外面裹着蜡油,目的是烧的时间能更长些。简单点的没有任何装饰,假如讲究的话,可以把;碗;沿捏上各种花饰,这样的花灯看起来更加美观。祭祀时,只要把灯芯点燃即可。花灯一燃一灭,就代表着给去世的亲人送去温暖。元宵节几点送灯元宵节送灯的祈愿的时间通常都是在晚上,大概是等会开始的时间,也就是晚上八点多。

元宵节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时间和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传说

据正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宫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随着朝代更迭,这一节庆逐渐由宫廷延伸到民间成为重大节日,到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称为“元宵节”。而据民间野史杂录记载,元宵节的一些庆祝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水官生辰。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人们为迎接天官赐福,到处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而在我们老家,很少有人把这个节日叫“元宵节”的,而直接叫“正月十五”或是叫“过十五”,这也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天除了中午要吃团圆饭,晚上玩龙舞狮庆祝外,当天傍晚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去本族坟地给逝去的先人们“送灯”,风雨无阻。关于“送灯”的形式和做法大家都知道,我们论坛里之前也有人写过帖子,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据光山县志记载,此风俗的形成距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成因大概跟我们祖先的迁徙地有关。当然这一点是可信的。但是它的起源在何时何地?为什么正月十五要“送灯”?正史上现已无从稽考。那么今天我就讲一个有关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民间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抵御北方匈奴族入侵,就连年强征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这一年的初秋,淮河流域有一个叫范喜良的文弱书生在新婚之夜就被强拉去修长城的工地上做苦力。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加上偶感风寒,范喜良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在了修长城的工地上,并胡乱的埋在了那里。而这一切,远在家乡的新婚妻子孟姜女浑然不知,她只是日夜的思念着她的新婚丈夫。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孟姜女一想到远走他乡、衣着单薄的丈夫,至今还杳无音信,就愈发的思念和牵挂。

于是,亲手为丈夫缝制了一身棉袄棉裤和衣物带在身边,远涉千山万水,踏上了千里寻夫的道路。她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丈夫修长城的工地。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范喜良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连丈夫的尸骨都未见着,这让她肝肠寸断,眼泪顿作顷盆雨,哭昏在丈夫埋骨的地方。等她醒来后,在心里暗自发誓,丈夫生前不能回家,死后一定要让他的魂魄跟着自已还归故土。

有了这个信念,让她感到丈夫身虽死,但他的心和灵魂此生永远与她同在。

于是,孟姜女带着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又踏上了返乡路。白天,她一路呼唤着范喜良的名字,晚上,则在她的歇脚处点上一支蜡烛,彻夜不熄。

这么做,为的是能让她心爱的丈夫魂有所依,一路跟着她,不至于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道。就这样,经过一段时日,终于返回了家乡。孟姜女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找了一块地给她的丈夫范喜良立了一个衣冠冢。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看到别人家都是欢声笑语,而自已家却是孤伶伶一个人,就不由得暗自心伤,越发思念自已的丈夫,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可丈夫已经不在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她想到了在寻夫回来的路上,每晚点的那些蜡烛!于是,她来到了丈夫的坟前,焚化了纸钱,并在坟前插了一根蜡烛,点燃了!可是这个夜里,虽有皎洁的月光,但也有风,刚点亮的蜡烛就被风吹灭了。点了又灭,试了好几次都是这样。这可怎么办才好?看到随风吹动的衣角,孟姜女灵机一动,她用力的撕下了自已外衣的一截袖口,随手裁了几根细长的树枝。接着把这几根树枝插在蜡烛的周围,并把撕下的那截袖口套在插好的几根树枝外,再重新点亮蜡烛。果然,这一次蜡烛再也没有被风吹灭!孟姜女很心慰,在热泪中,她对着点有蜡烛的夫坟说:“夫君,我接你回家!我们回家团聚吧!”孟姜女重新燃起一根蜡烛,小心的伺候着,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后,孟姜女把家里的大门两边,以致每个房间,都点上蜡烛。一时间,烛光熠熠,家里立时亮堂了许多,她的心里也亮堂了起来。这一刻,仿佛她的丈夫远去但又已经归来,他们近在咫尺;这一刻,仿佛他们正在团聚,相拥而诉;这一刻,仿佛她不再孤单,不再思念。

是以在以后的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都会到丈夫范喜良的坟前“送灯”接丈夫“回家团圆”,以寄托思念,直至终老。

正月十五送灯 送灯的起源的意义

不过,当年“罩灯的袖口”改为了用纸糊的筒状“灯罩”,“随手裁的树枝”也变为了用竹子削好的“灯签”。时经日久,她周围的邻居们,每到每年的这个时间,也纷纷效仿,在正月十五晚上去给自家逝去的亲人、祖先们坟前“送灯”“点亮”,并作为正月十五上元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传播和继承开来。时至今日,正月十五“送灯”已成为我们老家后人们履行孝道、怀念先祖的一项标志性的重要活动。

不过,既然是“传说”,那它的可信度自然就不能和正史相提并论,大家就当是听故事吧。其实孟姜女其人,到底是哪里人?此前并无确凿的考证和定论。直到2008年秋,山东莱芜一农民,意外发现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经文物专家辩认,此碑为“孟姜女铭记碑”,是明初洪武年间所刻立。上面记载的就是“齐鲁之地”的贞洁烈女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奇事迹。

当年的“齐鲁之地”无外乎今天的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域组成。故事中传说她是我们淮河流域一带的人,大概属今天安徽的某个地方,或就是我们这一块的人,看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啊。我所讲的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是我父亲曾经讲给我听的,今天写在这里,以兴众位读者。(资源共享)

【元宵节送灯的由来】

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春节快到了,元宵节快到了,元宵节是我们每年都要过了一个节日,而且它和春节离得非常近的元宵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但是我们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对他们的由来以及习俗也要了解一下,比如说元宵节送灯这项习俗。跟着了解。

元宵节送灯对于我们我国来说是非常传统的一项民俗项目,每每到了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拿着一盏盏花灯,这些花灯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花灯中经常会写着喜字,寿字,福字等等,这都是广大百姓对于自己的家庭的一些企业,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平安如意。

而且有一些花灯还会应用招财进宝,早生贵子等吉利的词语,并且还会有一个灯主来领队,将这些花灯排成长龙,敲锣打鼓,并且要燃放炮竹进行

。而且还会将这些灯挂在一处挂好之后,人们就会上去抢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给我发财人丁兴旺关于这些灯主的产生,还有其他的一番讲究,而且因为灯和人丁的丁是有谐音的关系,所以问问在古时候也想把送灯和送子联系起来。

对于我们元宵节送灯的由来,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不同的传说,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因为东北的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久,所以东北的习俗和我们中原的习俗是非常相近的。送灯这种习俗严格来说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元宵节的时候,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做面灯,这些面灯灯型和碗差不多也叫灯碗,我们用玉米面做成的,叫做金灯,由白面做成的叫做银灯,还有一些用荞麦面做的叫做铁的,做成形之后上锅煮熟,然后插上棉絮或者是芦苇做成的灯芯。

在在面灯碗里倒满灯油这样面灯,就算是做成了,然后我们要一次把这些做好的面灯送到祖宗板上,添地板上放网板上还要送到一些仓库,牛马圈,井台这些地方。

我们还要将这些面灯送到墓地,放在每个已故亲人的坟头上,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谁就更为激励我们在往坟地送灯的时候,电灯是必须要用我们自己带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或者是火柴点灯的话,就代表祖先看不见光明,而且我们在点灯的时候一定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宋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而且元宵节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送灯这项活动,所以元宵节晚上基本上算是灯火通明。

除此之外对于大连营口等地区也有这些送灯的习俗,不过他们的习俗就没有那么古老了,还需要亲手捏面灯,现在大多数采用的都是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因为红色的蜡烛代表的是一种喜庆的状态,天刚黑的时候,家里人都会带着灯,直到我们祖宗的坟头前给这些前辈祖先烧纸,然后在门口点燃蜡烛,这就是送灯的活动,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的话也要点上一支灯。有的还需要在屋内点上一支灯,尤其是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这样可以企盼一家平平安安,而且送灯的意义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对于送灯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大多数送灯都是希望自己的祖先能够庇佑这些后代,祈愿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安喜乐。

1.扛着甘蔗送花灯,灯和丁是差不多的发音,这也意味着我们送灯就是天天发财的意思,对于出嫁的女儿娘家一定要送的,而且最好是由十二三岁的小舅子,进行送灯。送灯的时候,小舅子打扮漂亮,扛上两根甘蔗,带上豆腐干、海蛎、蒜。

2.女孩就要多送一些莲花灯,而男孩的话可以送一些状元骑马灯,关刀灯等等

3.但是按照比较传统的民俗来说的话,再好看的灯到了正月二十八的时候也要将这些灯烧掉,而且花灯着火的时候不能够说烧了,要说发财,这都是我们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习俗。

元宵节送灯这项活动至今还存在着,有很多家庭依然保留着这项习俗,但是我们在传承这项习俗的时候,也要对这项习俗进行一些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后辈有所教育,让他们了解我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更有帮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