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4-05 08:40:38

每个民族都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不断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间风俗习惯。起源于东北女真赫哲部落的赫哲族也不例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里的民风民俗。

【历史悠久的赫哲族风俗文化】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赫哲族人民风俗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通常成人去世,实行土葬;婴儿夭折悬于树间。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人民的姻缘实行氏族外婚制,通常为一夫一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有者间或有一夫多妻。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开江乐

赫哲族舞蹈“开江乐”通过一对年轻的赫哲夫妇开江捕鱼前和下江捕鱼后的一段生活场景,较为鲜明的反映了有着丰富鱼文化的赫哲人的生产生活特点,表现了赫哲族渔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也用艺术的手法说明了纯朴的赫哲人,对更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点燃圣香

点燃圣香,是赫哲族民间从事大型社会活动的传统仪式,它表明了一项盛大活动的开始,也隐含着善良的赫哲人对赫哲族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温吉尼

温吉尼(跳鹿神),是历史上赫哲族萨满为村民、百姓消灾祈福和为自己所领之神扩大声望的跳神形式,通常在三月三、九月九出猎归来丰收之际的喜庆日子。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赫哲族民间较大节庆中一种展演原始精神信仰、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和烘托喜庆气氛的娱乐活动。放河灯

赫哲民俗。早年农历七月十五,放灯于江河,以慰溺水者的魂灵和祈求江河神保佑族人捕鱼时顺利平安。

如今,它已演变为放灯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的文化有什么特色?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

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来到文化村大门,我们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走进文化村,同样是木克楞建筑的赫哲展览馆里,赫哲人渔猎生产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获的各种野兽及兽皮制品、民族文艺、民族歌舞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让我们对赫哲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坐落于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图腾柱,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

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

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人住的临时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H、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

赫哲族的民风民俗二三百年前,布匹、绸缎开始进入赫哲族上层人士的家中。

由于民族上层首领人物向中原历代王朝进贡,皇室也以布匹、绸缎等作为回赏。清末,布匹开始输入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后,赫哲人便皮、布兼用。***,普遍穿布制衣装,只有男人出猎才穿皮衣。

由于制作衣装原材料的改善,为赫哲人原有的刺绣、图案艺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口卸)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赫哲族的各种花纹图案、补纤图案、几何花纹图案、拼接图案和套层拼接图案等,都以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赫哲人的餐具:木构、木碗、鹿骨筷等,别具一格。

他们制作的雕花桦木盒、雕花桦皮箱和各种桦皮工艺品,做工精细、雕刻美观大方。桦皮制品上有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的雕刻图案。雕刻在“激达”--扎枪上的花纹,也以协调匀称、细致精美著称。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能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的生活气息,又能反映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为中华民族刺绣、图案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拖日气”--狗拉雪橇(汉族称它为雪车、爬犁或冰床),是赫哲人冬季经常使用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赫哲人家家养狗,主要用来拉雪橇。“拖日气”速度很快,在雪地上奔驰如飞,日行可达200余里,载重三四百斤。

拉“拖日气”的狗,冬季用鱼肉喂养,异常健壮。头狗经过特殊训练,能服从驾驭人发出的行、止、转弯等命令。每个“拖日气”根据载重量大小,可套三四只至几十只狗。“拖日气”形状象船,在里面铺上柳条,可坐人或载物,史书称它为“陆行乘舟”。因赫哲人善于使用狗,在历史上又被称为“使犬部”。

很早以来,赫哲人就能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龙江一带因地制宜地使用“拖日气”。

元、明两代,从乌苏里江到黑龙江下游出海口,远至库页岛之间设置许多“狗站”--狗车驿站,促使地处极寒、积雪时间长达半年的这一边远地带和内地沟通。主要以赫哲、费雅喀族的先世为站户的“狗站”。在戍守边疆,方便官兵往来,传递社会科学、军事、经济使命、运送物资、确保卫、所供给,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过在当时条件下用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不容低估的作用。

除使用“拖日气”外,赫哲人还普遍使用滑雪板、雪橇、“乌没日沉”--桦皮船、“古录板”--快马子、“特莫特肯”--小板船、“吉拉船”、“风船”、“飞船”--轮船等作交通运输工具。近百年来,赫哲人已用马代替了狗。现在,汽车、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船等在交通运输和生产中已经普遍使用,有的渔民还买了摩托车。但妇女儿童外出,仍喜欢使用“拖日气”。

冬季出猎追捕野兽,赫哲人也离不开“拖日气”。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敬老尊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远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赫哲人讲究过节,“旧历年”(春节)被视为最大的节日。“什克斯”(除夕)晚上。

供奉“别布玛发”--祖宗三代、“五码子”--诸神画像以及灶神和火神。他们的故事中,有关过“旧历年”的传说是不少的。正月过“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肉、三月“清明”扫墓、五月过“端午”、八月过“中......

赫哲族有什么民族特征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

赫哲族文化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鱼皮衣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有什么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他们是捕鱼的能手,他们吃鱼,用的东西也是鱼制品,包括服饰也是鱼皮缝的,有鱼线等等。

求介绍几本写关于赫哲族文化的书。谢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

我国有赫哲族吗t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仅次于珞巴族。

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族的东极抚远赫哲文化在东极抚远的赫哲族,他们身着传统服装,膜拜万物灵性,崇拜着最原始的信仰,每逢节日他们会唱着‘伊玛堪’跳着‘鹿神舞’,这就是祖国最东方的赫哲族部落。他们的造衣方式独特。由于生活在江河一带,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

所以在早年,抚远赫哲族人在外捕渔回家,妇女会挑选出鱼质较好的鱼,揉制加工成鱼皮鱼线,并且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用赫哲族人精巧的双手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他们用剩余的鱼骨作为扣,拾掇各种各样的贝壳作为边饰。用鱼皮制作出来的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的特性,特别是在冬季,不硬化、不会蒙冰,是东极抚远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好好助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