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求学最灵验的寺院之北京天宁寺 北京天宁寺介绍
我国的名山名寺遍布全国各地,代表了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寺庙文化的文化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在考试前祈福自己能有个好成绩。那么,本期的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我国十大求学最灵验的寺院之北京天宁寺。
【我国十大求学最灵验的寺院之北京天宁寺】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天宁寺塔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对比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寿年间(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一。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
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北京天宁寺介绍有什么历史背景】
1、天宁寺位于我国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前街上。
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时所建。
2、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
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
【传奇古刹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名为“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宏业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天王寺”。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时,该寺数度毁于兵火,寺院建筑几近无存。明永乐年间重建寺院,宣德十年(1435年)改称“天宁寺”,正统年间改称“广善戒坛”。
天宁寺是北京现存始建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只有始建于西晋的潭柘寺、始建于十六国后赵时期的红螺寺,其始建年代比天宁寺更久远些。
,现有五座天宁寺:一是北京天宁寺,始建于北魏;二是山西平定县的天宁寺,始建于北宋;三是江苏常州市的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四是江苏扬州市的天宁寺,始建于东晋;五是浙江金华市的天宁寺,始建于北宋。
北京天宁寺坐北朝南。山门正中是石拱形券门,券门两侧各有一扇石券窗,券门之上题有“敕建天宁寺”金字匾额。穿过山门,即进入主殿所在的院落。
天宁寺的主殿称接引殿,也就是通常寺院中的大雄宝殿。“接引”为佛教用语,有引导、教导的意思。按照佛经上的说法,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世界上已经有佛——“接引道人”,即释迦牟尼的师父,我国一般称之为燃灯古佛。接引殿后面有一座古塔,即著名的天宁寺塔。1988年,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年—1120年),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之一。
在这座砖塔内,还包裹着一座隋塔。相传,隋仁寿二年(602年),阿罗汉送隋文帝一匣舍利,内有几十颗舍利子,隋文帝将其分送全国各地,命建塔供奉。其中一颗,就让来自幽州(今北京)的和尚释宝岩带回宏业寺(今天宁寺),建塔安奉。这便是天宁寺塔的由来。
隋代时,天宁寺塔为木塔,到了辽代,在隋塔外面建了现在这座砖塔。天宁寺现存清乾隆年间《御制重修天宁寺碑》记载:
京师广宁门外有招提曰天宁寺,中矗浮图,高十余丈。考图志,隋时建,寺曰宏业,有僧藏舍利塔中。
天宁寺塔建在一个方形大平台上,由砖砌成。塔座是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然后是三层仰莲瓣,托起塔身。
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再上是十三层密檐,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制。
天宁寺塔有两大奇观。一是三层仰莲瓣,有360个莲瓣。过去每月初八,寺僧向每个莲瓣内注油,点燃360盏灯以供佛祖。
每当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与天上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聚众观灯,飞火流萤,共同祈福。二是十三层密檐,每层系缀风铃,有3000多个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灯火与铃声,是天宁寺别具特色的景致。
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曾写诗赞曰:
康熙年间的查嗣栗也写过一首《塔灯》:
这首诗正好映衬了天宁寺莲瓣燃灯、风铃作响的过往。
天宁寺塔由辽宣宗耶律淳所建。辽代时,今天的北京是辽国的南京,也称燕京。
辽的都城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称中京。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时,命其叔耶律淳驻守南京。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今天的哈尔滨建立金朝,势力迅速强大,南下抢占辽的地盘。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陷中京,天祚帝逃到南京(今北京),又向北逃到内蒙古大青山。同年,南京官员拥立耶律淳为帝,尊号“天锡皇帝”,史称“北辽”,封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仅当了3个月皇帝便因病去世,天祚帝复辟,重新掌握政权,但气数已尽,于保大五年(1125年)被金军俘获***,成了亡国之君。
辽朝至此灭亡,由金取代。拥立耶律淳称帝的大臣耶律大石掌管北辽军事,在北辽失败后投奔天祚帝,后远遁西域,开立了西辽。
天宁寺塔为耶律淳驻守南京时所建。当时的南京城中心在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天宁寺塔恰在城中心,是当时辽南京最显著的建筑。1992年修缮天宁寺塔时,工作人员在塔的宝顶中发现了一块辽代建塔碑,上刻《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曰:
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座,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
这里讲的“天王寺”,就是今天的天宁寺。
“皇叔”即耶律淳,他当时被封为“秦晋国王”。
天宁寺塔拔地而起近60米,高耸壮美。当时,塔上雕塑均有彩绘,十分华丽夺目,风吹铃响,悦耳动听,灯火通明,光芒四射,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式建筑。
历代都有歌颂天宁寺塔的诗篇。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主持重修了天宁寺,还为修寺写了碑文,赞美天宁寺塔: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曾是康熙年间诗坛盟主,官至刑部尚书。他曾写《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
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称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除了赞美天宁寺塔壮观的诗文,也有叹息其毁败衰颓之诗篇。明初著名画家王绂擅长山水画,尤精枯木竹石。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的独特风格,人称其墨竹为“明朝第一”。
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被举荐进京(当时明朝都城是今天的南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1412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从南京迁往北京的迁都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二年(1414年),他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北京,并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王绂在北京期间,看到了被元末明初战火毁坏的天宁寺,写了《游天宁寺》诗,描绘了当时天宁寺的荒凉景象:
值得一说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皇帝曾为其母按照天宁寺规模与建制,在今天北京西部昆玉河畔西八里庄修了一座慈寿寺,寺内也建了一座慈寿寺塔,又名“玲珑塔”。
于是,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便被称为“姊妹塔”。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慈寿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慈寿寺塔,现在这座塔坐落在玲珑公园里,与天宁寺塔遥相对望。
天宁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与许多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仅举其二。
一是天宁寺曾是明代高僧姚广孝的居住之处。姚广孝(1335年—1418年),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初著名高僧、社会科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14岁时在南京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年),姚广孝跟随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此步入社会科学生涯。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与燕王朱棣一同前往北平(今北京)镇守,并居住在王府西南方的金元名刹庆寿寺(在今西单电报大楼西侧)。姚广孝每日往返于燕王府和庆寿寺之间,与朱棣共商大事。在他的劝导下,朱棣借明惠帝朱允炆削藩之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下建康(今南京),取得了政权。朱棣即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
他负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事宜,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解缙编书失败后,他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永乐大典》是他在我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之一,使其成为明成祖年间的一代勋臣。姚广孝晚年,在明初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姚广孝长期居住于庆寿寺,晚年移居天宁寺,住在天宁寺塔的一个别院,称宗师府。
后来,他又回到庆寿寺,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趺坐而逝”。朱棣对此不胜哀伤,停止视朝三日,追封其为荣国公,卜地西山建塔,是为房山区崇各庄常乐村的常乐寺姚广孝墓塔,现仍有墓葬塔和石碑留存。
二是民国著名报人邵漂萍葬在天宁寺。邵飘萍(1886年—1926年),民国时期***志士、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
他是我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的先驱者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我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邵漂萍1912年任《汉民*
》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他为《时事*
》《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之后又连续发文,揭露批判军阀机构。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自立办报生涯。后又与***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
、罗章龙等。1920年后,邵漂萍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赞颂十月***。1925年,在***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加入我国
,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报道。1926年4月,他因“宣传
”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
邵漂萍遇难后,他的好友、《京报》同事及妻子汤修慧将其灵枢放置在天宁寺。张作霖获悉后,派出一队士兵前往天宁寺,欲破棺毁尸。据说士兵到天宁寺后,发生了一件极为奇异的事情,当其手提大刀朝灵柩猛砍时,竟然未砍开灵柩。
砍不开灵柩,士兵就想将灵柩抬出寺庙,竟然也未搬动。这样,邵漂萍的遗体终于得以保全,并葬在天宁寺内。
与天宁寺有关的,还有一些趣闻轶事。
比如,传说明代曾长年居住在天宁寺的王世贞写出了《封神演义》。王世贞(1526年—1590年),号弇州山人,是明代文坛领袖,也是嘉靖、万历年间名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应天府尹等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对其评价是:“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史载,王世贞曾为《本草纲目》作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脱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经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万历八年(1580年)和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次前往江苏太仓和南京,请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历时4年才全部刻完。在《本草纲目》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能目睹其问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出版,史称金陵版。
王世贞在未考中进士时,曾长期寓居天宁寺,还留有诗篇,如《天宁寺大风雨旋霁》:
有一种说法,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据传闻,王世贞写了《金瓶梅》后名声大噪,嘉靖皇帝听说了,让他拿最近写的小说看看。因《金瓶梅》中有许多污秽露骨的笔墨,王世贞不敢拿给皇帝看,于是通宵达旦,赶写了一部新书《封神演义》,第二天一早呈给嘉靖皇帝,皇帝很满意。而王世贞连累带吓,头发全白了。此说见于近代蒋瑞藻所著《小说枝谈》:
俗传王弇州作《金瓶梅》,为朝廷所知,令进呈御览。
弇州惧,一夜而成《封神演义》,以此代彼,因之头白。